2016年3月,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提及「工匠精神」,使「工匠精神」成為2016年流行詞之一,也使得尊重工藝、技藝,成為大陸近年的文化現象。這讓過去伏首案前,籍籍無名的文物、古籍修復師,如今一夕成為「網紅」,近日,北京故宮更打算與學校合作,吸收年輕人培養成「故宮匠人」。

團購美食八德

李克強連續2年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,厚植工匠文化,崇尚精益求燒烤精,培養眾多「中國工匠」並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「中國品牌」。去年紀錄片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也順勢捧紅了一眾文物修復師,但據《北京日報》報導,大陸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1億815萬件,其中37.12%需要修復,北京故宮修復部門坦言,以現在的修復人力,要把現存文物修一遍至少還需要百餘年。對年輕人仍是苦差事

近日北京故宮與北京聯合大學、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,合作推動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能人才的培訓,一如中生代的修復師所言:「古有30不學藝的說法,現在招聘入職的新員工多是從30多歲才開始學藝,手指已經硬了,很多需要手眼配合的技巧再學起來困難很大。」如今透過這樣的合作模式,預計學員從高中階段的職業學校開始培訓7年,取得大學學歷並得以正式「入宮」修文物。儘管大陸動用眾多資源培養「中國工匠」,但事實上文物乃至古籍的修復,對年輕人而言仍是苦差事一件。研究所念的是古國古代書畫鑑定,1989年出生的李屹東,近日因央視《妙手書醫》單元的介紹而成為「網紅」,他畢業後就進入中國國家圖書館修古籍,然而修復的第一課不是接觸古書,而是打漿糊,「很難的,我練了幾個月,才基本學會,」李屹東指出。由於古籍一旦破壞就不可逆,老一輩的修復師為了訓練年輕人坐得住,先考驗磨心性的「齊欄」工序:即把修復完成待裝釘的線裝書,書頁下的欄線調成直線,是十分費眼力和心力的工序。過敏是標配的職業病除了基本功,因許多書都發霉或沾黏,需要經過蒸、揭等步驟。「一打開書,就能看見煙從書上升騰起來,」李屹東表示,過敏已是修復人員「標配」的職業病。隨著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走紅,古籍修復也受到重視,陸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指出,過去修復師被當成工人,不受重視,造成人才流失;如今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年輕人,一方面跟老師傅學,一方面把更先進的知識運用在工作中,將為中國的修復工作帶來新契機。(旺報)

雲林安格斯牛肉海鮮吃到飽 台中大園 海鮮吃到飽




D8EB4D3F5CA8AD70
arrow
arrow

    nicolelq7j4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